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校院要闻

校院要闻

《学习时报》刊发常务副校长张洪晖署名文章:《遵循党校工作原则 扎实推进基本培训》

发布时间:2025-11-28

11月28日,《学习时报》刊发我校常务副校长张洪晖署名文章《遵循党校工作原则 扎实推进基本培训》,现全文转载如下。

学习时报.png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党校(行政学院)的职能定位、总体要求和目标原则,并对开展基本培训提出具体要求。江苏省南通市委党校坚守践行“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党校初心,坚决贯彻落实《条例》要求,严格遵循《条例》提出的党校(行政学院)工作原则,根据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要求,扎实推动基本培训落地落实。

坚持党校姓党,旗帜鲜明讲政治。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融入党校(行政学院)工作全过程各方面,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一方面,坚持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放在首位,落实好“党校(行政学院)总体教学安排中,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课程的比重不低于每学期总课时的70%”的要求。另一方面,立足南通市委党校努力成为江海大地最醒目的“红色坐标”这一目标定位,不断强化政治机关、政治学校意识,课程设计注重政治方向、内容讲授突出政治引领、教学评价强调政治效果,不断擦亮党校姓党的鲜明标识。

坚持实事求是,知行合一求实效。在全市党校系统启动现场教学“双十双百”工程,打造创新创优、务实管用的精品线路和课程,构建“理论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课程融合模式。通过开发本地“活案例”,组织现场“分析课”,让党员干部在解决“家门口”的实际问题中学真本领、练硬功夫,真正做到“地方发展缺什么,到党校就补什么”,切实增强基本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聚焦改革攻坚的痛点、区域发展的堵点、人民群众的关切点,组织开展教学工作。开设“循迹溯源看南通发展”课程,将理论学习与南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要求的生动实践紧密结合,使学员对“国之大者”和区域发展定位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理解,显著增强了理论武装的实效性与感染力。

坚持质量立校,循序渐进探规律。按照《条例》要求,积极探索和遵循党校(行政学院)教育规律、干部成长规律,准确把握开展基本培训工作的总体思路,科学制定培训方案,持续提升基本培训质效。聚焦培训对象、内容、方式、学制、周期等关键要素,进行优化改进和全面规范,努力实现培训数量与质量的双提升。比如,针对基层党员开设“万名普通党员进党校”系列培训班,精准统计和把握全市60周岁以下基层党员人数及职业特点,精准设置培训内容,科学制定轮训计划。培训内容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主题主线,培训周期以周为单位,通过分批次、分领域组织,确保2—3年内实现全市基层党员进党校培训全覆盖。自今年2月以来,全市党校系统已举办相关班次228期,7.2万余名基层党员参训,培训对象覆盖国资、教育、住建、交通、人社等系统党员干部,培训成效显著。

坚持守正创新,因地制宜出实招。继承和发扬办学治校的光荣传统,不断完善基本培训体制机制,增强办学活力。一方面建立“青年教师联系乡镇(街道)”常态化机制。要求每位青年教师固定联系1—2个乡镇(街道),每年至少保障一个月时间深入基层,将富有“泥土气息”的实践经验融入教材,反哺课堂,使课堂讲授更加鲜活、分析更为透彻,显著提升教学吸引力。另一方面建立体验式演练教学机制。针对提升基层干部应急处突能力的现实需求,与市应急管理局合作,定期举办“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与决策”模拟演练课程,以本地发生的真实案例为蓝本,组织学员分组扮演角色,在高度仿真的情境下进行研判决策,有效锤炼了学员的风险辨识能力、科学决策水平和舆论引导能力。

坚持从严治校,落实制度强管理。严格落实《条例》中提出的基本培训要“坚持集中学习,有条件的党校(行政学院)应当做到集中住校培训,严格规范管理”的要求。严肃课堂学习、校内管理、外出调研等方面的培训纪律,强化制度刚性约束。要求学员走进党校校园自觉净化“朋友圈”、约束“生活圈”,真正做到心无旁骛求真知、潜心静气悟大道,积极营造学习之风、朴素之风、清朗之风。加强训前谈话,结合上级规定和培训风险点,编印《从严管理提醒单》,作出“十严禁十不准”刚性要求,同时动态梳理近年来培训期间违规违纪典型案例,打好训前“预防针”,以从严管理推动教育培训提质增效。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谋划共协调。实施基本培训“四通四度”工程,推动培训体系贯通、资源融通、多方联通、学教相通。在横向上加强与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之间的联系;在纵向上加强与上下级党校之间的联系,形成左右协调、上下贯通的资源整合机制,为基本培训的全面覆盖提供支撑。加强与组织部、宣传部、发展改革委、科技局等党务和经济发展前沿综合部门合作,建立定期研究会商制度,强化整体思维、把准培训重点。加强与“长·珠·渤”部分城市党校联动,推动各地党校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式创新、异地干部培训、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强化互学互鉴。充分挖掘社会各方教学资源,将改革发展一线的优秀领导干部、经验丰富的“土专家”“田秀才”请上讲台,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同时在培训中建立学员调研答辩机制,邀请市内相关部门领导来校当评审专家,对调研报告进行综合评价,有效提升了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