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院要闻
发布时间:2025-08-18
8月18日,《学习时报》刊发我校教师主笔文章《做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江苏南通践行企业家精神之路》。
全文如下:
清晨的濠河泛着粼粼波光,岸边的百年钟楼依旧准点鸣响。站在大生码头旧址的青石板上,脚下仿佛还能触到棉纱货轮留下的余温,“敢为天下先”的商魂从未褪色。南通——这座将工商基因刻进血脉的城市,正以机床的轰鸣代替往昔的纺机声响。
“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一百多年前,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张謇先生在创办大生纱厂《厂约》中如是写道。在中华民族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以张謇为代表的南通先贤,以“建设一新世界雏形”之志,开启了我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先河,不仅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进程,也诠释了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的企业家精神,对南通乃至全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南通博物苑时指出,“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百年境迁,张謇毕生所留“一二有用事业”对南通这座城市润泽滋养,亦如大江活水,至深,至远。近年来,南通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倡导广大企业家厚植家国情怀,情系家乡、造福桑梓,自觉将企业发展融入当地发展实践,助力家乡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一方百姓。
实业报国,实干兴邦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我们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这深刻阐明了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立足自身优势,坚定前行信心,以实业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硬脊梁”。
“中国须兴实业,其责任须士大夫先之。”1895年冬,甲午战败的阴云笼罩中华大地,清末状元张謇却在南通唐闸的芦苇荡畔,用脚步丈量着中国近代化的破局之路。张謇在《变法平议》中疾呼:“世变之亟,在于穷极则变,非变无以救亡。”对时代困境的清醒认知,促使张謇将科举顶戴化作纺锤犁铧,在夹缝中开辟出实业报国的通途。1899年,大生纱厂历经千磨百折建成投产。在纱厂大获成功之后,张謇又创办油厂、肥皂厂、面粉公司、垦牧公司、电话公司等20多家企业,形成以棉纺织为重点的全产业链,将不起眼的江边小镇建成外国友人赞誉的“小上海”“小汉阳”。
历经百年,大生人始终坚守张謇实业报国、实干兴邦的创业精神。2015年大生集团率先建成国内首个全流程、全国产设备数字化纺纱车间,2017年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022年建成投产“十四五”国内第一个智慧纺纱工厂,2023年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大生集团坚持自主创新,现拥有“高支高密纯棉坯布”和“纯棉精梳纱线”两块中国名牌,天丝类纱布产品在国内家纺市场占有率超过60%,高支纱生产能力居全国前三,占据全球约三分之一市场份额。
大生集团“掌门人”漆颖斌表示,大生集团坚持做好“传承”和“发展”两篇文章,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探索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之路,成为全国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典范。
当年,张謇深知“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如今,沿着先贤足迹,南通致力打造中国现代工业名城,再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的历史荣光。
自2016年5月23日设立第一个“南通企业家日”,南通涌现出7位“张謇杯”杰出企业家、51位“杰出通商”和40位改革开放先锋。从中天科技的薛济萍将乡镇企业锻造成六大领域全球领先的科技巨头,到石明达率领通富微电子打破半导体封测技术垄断,南通不断涌现的杰出企业家以实业为本,在江海大地书写创业传奇。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近年来,南通坚持产业立市、制造强市,重点打造船舶海工、高端纺织、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六大千亿级重点产业集群。遍布江海大地的优秀企业,正是产业集群不断攀高的底气所在。
富而思源,富而思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真诚回报社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才能真正得到社会认可,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习近平总书记曾用“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勉励企业家,倡导“弘扬企业家精神,专心致志做强做优做大企业,坚定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者”。“富而思源”,强调的是饮水思源、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富而思进”,强调的是持续创新进取、推动高质量发展。民营企业家不仅“要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更要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
“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朽。”1902年,张謇利用创办大生纱厂的盈余,投资十多万元,建立了全国第一所民立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揭开了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序幕。此后,张謇又创办了被称为“中国纺织界之摇篮”的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兴办了更俗剧场、五公园、博物苑、气象台、公共体育场、育婴堂、养老院、栖流所等一系列文化教育公益项目。在担任全国水利局总裁、导淮督办期间,张謇还创办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并投资参与了复旦大学、东南大学、扬州大学、苏州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的创办等。这种回报社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精神,激励着南通一代又一代的企业家。
“传承张謇强毅力行的企业家精神,更要像他一样造福桑梓”,中天科技的创始人薛济萍说。中天科技在跻身中国企业500强、营收超千亿元的同时,不忘回馈社会,设立爱心基金,兴办希望小学,驰援抗震救灾。江苏安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惠一直以先贤为榜样,扎根南通本土40余载,在创造了“小蘑菇、大产业”骄人业绩的同时,通过一日捐数年如一援助弱势群体,成立安惠爱心基金、安惠健康公益基金。
在陕西汉中,“万企兴万村”项目孵化的茶产业合作社,书写着“绿叶变金叶”的共富传奇;在青海玉树,南通四建集团建起的“光明学校”,用光伏板为高原教室点亮知识之光……南通市工商联组织民营企业参与东西部协作、“万企兴万村”行动,赴甘肃、宁夏、青海等25个省区市开展劳务合作,大力促进就业增收,带动人均增收约8万元。近年来,南通实施光彩事业及公益慈善项目36个,累计捐赠6.85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生动写照,共同谱写着“达则兼济天下”的时代华章。
比起善款募集金额的多寡,市民广泛主动参与慈善更为重要。在企业家的引领之下,社会个人也纷纷加入慈善事业,形成爱心“汇流”。
“南通有着家国情怀、实干兴邦、勇扛社会责任的浓厚慈善传统,我们有信心将南通建成现代慈善之城,打造一张亮丽的城市爱心名片”,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南通市慈善总会会长黄巍东说。2021年9月,南通市委、市政府在江苏省率先出台《关于南通市建设“慈善之城”的实施意见》,将“慈善为民、共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将“慈善之城”建设工作纳入南通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并将“慈善之城”建设写入首部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南通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发挥中华慈善博物馆载体作用,全年开展慈善大讲堂、公益道德讲堂等活动80余场次,推进慈善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在全市营造了良好的慈善事业共建氛围。
忠信笃敬,持之以诚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信不立,企业和企业家更是如此。”诚信是企业立身之本、发展之要;守法是企业底线之规,是企业长足发展、赢得口碑的金字招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企业只有永葆厚德载物、诚信守法精神,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诚信理念是张謇创办企业的底色,他说,“信用者,即忠信笃敬之意”,“以不信不义之国人,而冀商业前途之发达,是则大车无輗、小车无軏之行矣”。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即便在资金链濒临断裂时,仍坚持高价收购优质棉花,宁可亏损也要确保产品质量,最终赢得市场信赖。在企业内部,他订立严明厂规,确保“赏罚分明,契约必践”。面对股东质疑,他坚持公开账目,严控成本,建立独立监督机制。
立身诚为本、处世信当先。从南通诚信光学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永军坚持“以人为本,诚信至尊是我一直以来不变的治企理念”,到南通天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孙洪箭“做给乡邻看,领着乡亲干”,南通企业家们正践行忠信笃敬、持之以诚的企业家精神,书写新时代的发展传奇。
诚信守法经营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氛围,更离不开营商环境的丰沃土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要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营造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营造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
南通市委、市政府把整治和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久久为功,全力以赴推动强作风、提效能、优环境。
2023年,颁布《南通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入实施“机关作风建设提升年”“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2024年,南通成功入选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成为18个城市(地区)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之一。2025年,南通实施“万事好通”营商环境提优举措,从推动精准惠企“有感有得”、推进企业办事“便利快捷”、注重监管执法“包容审慎”、力促供需对接“高效匹配”、服务企业发展“绿色转型”,护航企业出海“行稳致远”、加强企业权益“法治保障”、促进城市环境“宜业宜商”等8个方面,全力营造全链条服务、全方位保障、全要素支撑的一流营商环境,为各类经营主体落地生根,提升企业创业创新发展信心保驾护航。
世界眼光,敢为人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企业家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提高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和需求特点的能力,提高把握国际规则能力,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提高防范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带动企业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这就要求企业家胸怀“两个大局”,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理念,在“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时代大潮中,承担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生力军的重任。
“张謇虽然没有留过学,但作为中华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能用世界眼光来谋划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赞许张謇以“世界眼光”审视一隅之发展。兴业30年间,张謇开辟出诸多新路,创办“第一座公共博物馆”“第一个民族资本集团”“第一个民用气象站”“第一所民立师范学校、盲哑学校、纺织学校、水利学校、戏剧学校……”等十多个“中国第一”,为南通这座小城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历经百年,张謇的这句名言仍振聋发聩。
今天,世界眼光、敢为人先,已深深融入江海儿女的基因血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民营企业家群体在南通全面崛起。紧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一批批企业家们走出家乡,奔赴上海、深圳等地创业,从最初的家纺贸易、建筑劳务,逐步拓展到矿产开发、能源投资、产业园区建设等。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书写了从露天地摊市场一跃成为中国最大家纺专业市场的奇迹,与德国法兰克福、美国纽约第五大道并称为“世界三大家纺中心”。
进入新时代,广大通商传承弘扬张謇的爱国情怀、开放胸襟、诚信品格和社会责任,锤炼形成了“强毅力行、通达天下”的通商精神。当前已有10万通商走出国门,足迹遍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建起30多个通商分会,不断书写“江海联五洲,通商通天下”的传奇篇章。
包容会通、敢为人先,已成为南通鲜明的城市品格。从跻身全国首批对外开放沿海城市,到抓住江苏沿海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机遇,再到首倡在长江口建设产业创新协同区,提出向海发展迈向下一个万亿,南通历来敢为人先、快人一步。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不断放大“南通‘好通’”“左右逢源”优势,着力打造新质生产力承载地、制度创新试验田、融合发展样板区,打造江苏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企业家必须对国家、对民族怀有崇高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企业家尤其是广大民营企业家要迎难而上、敢于突围,心无旁骛做实业,奋力书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篇章。看濠河之滨,钟楼、厂房、机器等,无声诉说张謇企业家精神的传奇故事;观江海大地,工业立市、制造强市、跨江融合、向海图强,南通正在引领企业家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画卷。
【作者单位:南通市委党校,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