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天地
发布时间:2022-10-31
在河南省林州市雄伟的太行山上,坐落着一条非常著名的人工水渠——红旗渠。从高处俯瞰,它就像一条蔚蓝色的飘带缠绕在太行山的山腰之上。初识红旗渠的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修红旗渠?为什么敢修红旗渠?为什么能修成红旗渠?
杨震林的纪实文学作品《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正是从红旗渠建设者后人的视角,以“红旗渠三问”为主线,详细梳理了红旗渠从酝酿到决策,从上马到建成的波澜壮阔、战天斗地的过程,努力还原了在党的领导下,几十万林州人民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气魄安排林州河山,历时近10年,仅凭自己的双手和非常原始的工具,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上,硬生生地抠出了一条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它彻底解决了困扰林州人民数百年的缺水难题,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境地,让饱受苦难的林州人民升腾起追梦圆梦的勇气。红旗渠建设过程,孕育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而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不畏艰难、奋斗有为的精气神,正是持续推动红旗渠建设的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奋斗历程。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蜿蜒盘旋于太行山腰的红旗渠,正是山腰上中国最为形象生动的展示。
“初心如磐,虽百年犹未老;使命在肩膀,一世纪正青春。”山腰上的中国,我们一直在努力。
供稿:县(市、区)机关局长班 朱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