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学培训 >学员天地

学员天地

以“融”为要,学好“三大法宝”

发布时间:2020-04-28

   望远能知风浪小,凌空始觉海波平。在南通全市上下掀起学习苏州“三大法宝”的热潮中,如何学得有深度、学得有特色、学得有作用,我觉得最关键的还在于一个“融”字。

   1.“融”在于内立精神。“三大法宝”要想学到位,振奋精气神是关键。海安一直弘扬着“见第一就争、见奖杯就夺、见红旗就扛”的精神,这些精气神本质上与“拼、闯、融”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都知道,三大法宝的“精神是什么”最易学,但精神内化最困难。当下,一要有当好“优等生”“领头羊”的永恒追求,二要有“高质量发展争第一、百强排名进二十”的发展目标,三要有以“归零”的心态再次点燃干事创业之火的工作激情,四要有紧扣项目建设招引和建设这一重中之重的准确抓手。

   2.“融”在于精准对标。长期以来,对于榜样典型的学习,很多时候有可能会陷入一种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要求的误区。比如对苏南模式的学习,以往也曾经开展过多次,有“学习吴仁宝”,有“学习张家港、困难不要讲、办法自己想”等等。大呼隆式的学习,人人在喊着要学习,看起来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实际效果却十分有限。特别是涉及到部门利益、个人利益的措施改进,表态声音高,真正推进起来往往很难。要想学到位还需要化大为小,各部门、区镇、园区、街道分别对标苏州同一类、同一级的部门、区镇、园区、街道,用精准学习的方式进行开展。类似的更有可比性,同行的更有说服力。

   3.“融”在于全面结合。学是为了最终的用,我觉得学到位就是要全面细致地结合:一要在空间上融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特别是要充分认识并发挥好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北大门”的独特区位优势,着力形成“北上由海安,南去经海安”的交通枢纽共识。在城市发展规划上,既要充分研究南通“对接苏南”空间发展的规划,又要研究好“对接上海”的产业转移文章,提前思考“八龙过江”带来的优势和影响,努力让上海“北大门”的北门户更具吸引力;二要在产业上融合。主动承接苏南、上海产业转移、成果转化,既能在产业板块上精准对接,形成跨江合作,又能实现产业链条分工协作,互助共赢;三要在机制上整合。在学习苏州“三大法宝”亲商营商环境的体制机制上下工夫,让“江南江北一个样,苏南苏中均一流”。

   4.“融”在于辩证分析。东施效颦只能贻笑大方,学习苏州“三大法宝”一定要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不能全盘照搬,也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勇于剖析自身的不足,比如小富即安的思想有没有,小城文化的影响有没有,自我欣赏的观念有没有,“松软散”、“庸拖懒”的问题有没有,政策依赖、路径依赖的惰性有没有等等。同时,还要看到自身的优势,比如有项目建设“季季第一、全年夺冠”、“双创”工作全省第一、生态建设创历史新高的基础,有人文荟萃历史悠久的底蕴,有地接三市、枢纽中心的优势……学习不是对自我的全盘否定,学习而是自我革命基础上的一次提升,看清差距还要树立信心,有效借鉴方为上上之策。

   5.“融”在于打造品牌。苏州“三大法宝”,是建设成果的升华,也是发展精神的提炼。反观其他地域,大多以一些“全省率先”“全国创新”等一些模糊的概念来总结概括。这些“经验”和“模式”往往是自我论证,缺少权威表述。目前,南通在全市范围内提出了呼唤“狼性”干部的号召,南通各地在此轮学习的大潮中,就需要善于总结归纳,关键在于提炼提升,找准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以此来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持续奋斗,勇争一流!(潘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