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讨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理论研讨
对“着力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几点思考
发布日期:2014-05-22 发布者: 阅读: 字号:[ ]

现实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好好的一条笔直大道,明明路牌指示通向某目的地,但快到目的地时路没有了,只见路中档着块牌子,上面写着:此路不通,请绕道行驶。这种路,在民间通常叫“断头路”,这种现象在管理学上称之为“最后一公里”现象。好好的路怎么没有了?什么时候能够打通?对此,群众颇有微辞和期盼。

“最后一公里”,原意指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后来被引申为完成一件事情最后的而且是关键性的步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指出:“把第二批活动组织好、推动好,抓基层、打基础,就有了宽广的平台和有力的抓手,就能促进基层党组织积极主动解民难、排民忧、顺民意,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这充分表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是党中央的决心,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期盼,意义重大而深远,任务任重而道远。今年以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学习理论、聆听讲座、党性教育、主题党课、讨论交流、意见征求等活动,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内涵、实践要求有了更深的把握,对习总书记关于“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论述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通过对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系统学习,认识到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切实解决好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是党开展一切活动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现实需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本质追求。通过对照先辈先进事迹,认识到自己在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做焦裕禄式的党员领导干部方面存在的差距。通过座谈了解听取意见,认识到自己在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方面,无论是思想认识、服务意识还是能力水平、工作方法和实际成效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通过剖析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认识到“最后一公里”,距离不远,但至关重要。古往今来,无论做什么工作,只要把牢了“最后一公里”,就可顺利完成任务,实现既定目标;否则,将会徒劳无绩,前功尽弃。最后一公里,讲述的是距离,表现的是一种隔阂,暴露的是一种感情,根子是还是作风问题。能否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是检验每个党员干部群众观念、工作作风、克难精神、能力水平的一块试金石。

1、要心系群众,强化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责任意识。心系群众、与群众感情交融是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基础。应该说,现在在感情上与群众疏远、心中没有群众的党员干部微乎其微,少之又少。但也不是说每个党员干部都具有象焦裕禄那种“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真正做到与群众感情零距离、心贴心,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有的对群众的感情不够真切,有的对群众的利益考虑不够周全,有的对群众的诉求不够上心,缺乏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存在着与群众感情上的“最后一公里”。反思自己,作为机关党组织的负责人,在这方面也还存在着与党员谈心交心不够广、主动掌握了解党员思想情况不够多、为党员服务意识不够强的问题。总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映的问题自己解决不了怎么办?说到底是缺乏担当精神和服务意识。

2、要身入群众,改进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工作作风。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焦裕禄在兰考的470天中,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全县当时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生产大队进行了走访和蹲点调研。正是这种深入、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使焦裕禄同志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对改变兰考面貌提出切合实际的规划。这种深入群众、掌握实情、脚踏实地干事业的求实作风,正是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所不可缺的。“最后一公里”的情况到底有多少、在哪里、什么原因造成的、什么时候解决、怎样解决,不是坐在办公室开开会、发发文、通通话所能够解决的。只有深入一线,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次征求意见中,也提到了去年上半年党费交纳的问题。在去年上半年党费交纳中,由于基数测算的比例不一,部分党员对党费交纳的计算提出了一些意见。经过调查了解,确实存在这个情况。年底,按上级新的党费交纳规定测算时,机关党委考虑了大家的意见,统一了标准,得到了大家的基本认可。反思这件事,我感到,作为机关党委特别是我这个主要负责人,从工作作风来看,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党费交纳党校不同类型人员测算基数比例不同的情况缺乏调查,底数不清;二是对部分党员在党费交纳中的思想反映把握不够,工作做得不够细实。这件事也启示我们,党校虽然不需要象焦裕禄那样深入基层的蹲点走访调研,但他那种到群众中去、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掌握实情严谨细实的工作态度和作风还是需要的。

 3、要依靠群众,增添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克难勇气。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它告诉我们,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我们认真对待。“最后一公里”之所以打不通,是因为它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困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和压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在群众家门口开展”、“同群众联系更直接、更紧密,涉及的矛盾问题更加具体尖锐,任务也更加艰巨”。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题聚焦反“四风”、转作风。 “四风”问题是群众路线“最后一公里”的最大拦路虎。能否解决它,考验的不仅是各级党员干部的执行力,考验的更是迎难而上、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和勇气。这种决心和勇气来自哪里?毛泽东在《抗战十五个月的总结》中给了我们答案:“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每个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依靠和发动群众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焦裕禄那种 “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实实存在的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4、要学习群众,提升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能力水平。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不仅要求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想去解决、愿去解决、敢去解决的热情和勇气,更要有能解决、会解决的能力素质。时代在发展变化、新情况不断涌现、新问题不断出现。一般的能力平不能解决问题、老的方法手段不好解决问题。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学习除了向书本学外,更重要的是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在向群众学习中,在实践的磨砺中长本领提素质。在这点上,《农夫分羊》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和启迪:从前有个农民,留下19只羊,他要求在他死后3个儿子把羊分掉。每人得到的份额是:老大得1/2,老二得1/4,老三得1/5,且不许宰杀羊。3个儿子苦思冥想、毫无办法,只好去请教舅舅。舅舅想了想,先牵来自己的一只羊,然后再帮助他们分,很快分好了。老大分到10只,老二分到5只,老三分到4只,最后剩下一只羊, 舅舅牵走了。大家知道:19是个质数,除了被119外,是不能被其他整数整除的,如果关在屋里,用数学的原理来分,农夫分的愿望是永远不能实现的。但舅舅牵来一只羊,问题很快得到解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群众中有智慧,实践中有办法;群众是老师,实践是教科书。对此,毛泽东在《组织起来》一文中指出:“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解决群众的问题。

 习近平同志指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也应该是每个党员干部要始终关注的课题。(校长室:许荣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