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建设应成为党员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
近来,“失管失教”这一表述在不少被查处领导干部的案件通报中出现: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原党组书记、董事长李庆奎“长期对家属失管失教”;云南省公安厅治安总队原总队长早明光“不重视家风建设,对配偶失管失教,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这引出了一个常说常新的“老话题”——家风建设。 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不是个人私事、家庭小事,而是体现领导干部作风、关系廉洁从政的大事,与党风政风也密切相关。重视家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的展板上,醒目地写着“周恩来的10条家规”,家规中要求:晚辈不能丢下工作专程进京看望他,只能在出差路过时才可以去看看;外地亲属进京看望他,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住宿费由他支付;一律到国务院机关食堂排队就餐,有工作的自付伙食费,没工作的由他代付;看戏以家属身份购票入场,不得享用招待券;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车;凡个人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劳,自我服务;生活要艰苦朴素;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说出与他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这10条家规,是周家晚辈根据周恩来平时对他们的教育总结出来的。周恩来没有写在纸上,而是写进了后辈们心中。 细细品读周恩来的10条家规,有两点核心内容。 一是决不允许家人享受任何特权,就连特权思想都不可以有。周恩来曾对晚辈们说过:“不要因为我是总理你们就自认为自己有什么特殊,我是国家的总理,不是周家的总理。我们周家过去是一个封建大家庭,你们这一代要好好地改造思想,严格要求自己。”周恩来要求亲属在外面不能讲同他的关系,不能享受特权,要完全做一个普通人。周恩来不仅提出要求,并且严格监督,管得很细。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参加工作不久,组织上把她从基层农村小学调动到区委机关工作。周恩来知道后立即找周秉德谈话,问她:“是不是因为人家知道我的身份而照顾你进城的?”周秉德回答说:“不是,是区委搞运动需要党员,小学里的党员很少,所以把我抽调上来。”周恩来听后说:“哦,是这样,那就没有办法了,我也不能干涉你们基层组织的工作呀!但你还是要多在基层工作锻炼为好。”周秉德知道伯伯叮嘱她的含义,一直严格按照伯伯的要求去做,做一个普通劳动者。 二是无论做什么事,包括对学业和工作的选择,都不要先考虑自己,而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对周恩来严格的家风,不仅他的晚辈们感触颇多,邓颖超体会更深。她曾经感慨地说:“当总理的夫人其实很难的。”周恩来和邓颖超共同生活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一辈子,但从来没有违反过组织原则。他们结婚后曾经协商,两人可以在一个地方或一个机关工作,但不要在一个具体部门共事。几十年间,他们都遵守了这个约定。 家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组成部分。周恩来建立的严格家风和具体家规,不仅对当时的各级干部起到了重要示范作用,对今天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都应从自身做起,修身律己,注重家风家教,管好“身边人”, 把家风建设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的一项“必修课”。只有家风正,党风政风才能正,社会风气才能正。 (作者:市管干部进修班一班 顾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