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学培训 >学员天地

学员天地

学思践悟|中青班学员赴重点产业项目一线现场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5-09-21

近日,市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展经济发展一线现场教学,全体学员走进银河航天、惠生清洁能源、星源材质、如东零碳产业园、嘉通能源等重大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学习调研,实地感受我市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和向海图强的生动实践。

以法治力量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

实地参观银河航天、惠生清洁能源、星源材质等高科技企业,极大拓展了视野,增强了发展信心。作为服务政法法规条线的中青年干部,必须强化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勇挑大梁的使命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全力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

聚焦企业关切,调准惠企政策靶点。完善市委涉企文件审核把关联动机制,强化政策制定、执行落地、跟踪评估、动态调整各环节闭环管理,确保涉企政策更加精准、更好落地。借助大数据推动政策制定与企业需求的双向精准匹配,协助相关部门探索建立政策服务专员制度,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申报辅导等全程服务,帮助企业熟悉政策、用好政策。加强政策效果跟踪评估,以企业满意度为主要标准,及时做好政策的立改废释工作。

维护市场活力,提升执法司法质效。协助政法单位破解过度执法扰企、指导服务不足等问题。建立涉企风险动态监测机制,实现对企业潜在经营风险的早期识别与预警,主动为企业提供合规经营指导服务。深入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加快推进跨部门综合集成监管,切实防范和杜绝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积极探索行政执法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为执法人员提供制度保障、消除后顾之忧。

倾心排忧解难,打造法治服务品牌。建好用好市委法律顾问专家团队,支持围绕南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开展专项调研,提出更多务实法治建议,为市委出台涉企政策提供科学参考。协助司法行政部门整合各行业领域实务专家力量,搭建“云端法治人才库”,通过远程咨询、在线问诊、云端调解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定制服务。协助开展“三官一律下基层”行动,推动律师、公证员等法治人才主动下沉一线,助力企业合规发展,打造最优法治化营商环境。(邓建楼)

向海图强 全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

走访调研如东零碳产业园、洋口港化工中试基地等我市海洋产业方面的重点项目,使我对南通如何更好发展海洋经济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作为发改系统的一名干部,我将以走在前、做示范的果敢担当,奋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面夯实海洋经济发展基础。以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现代海洋产业,深度参与区域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围绕海洋优势产业、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以大通州湾区域和省级以上开发园区为主阵地,全市“一盘棋”发展海洋产业,重点培育优质项目、龙头企业、特色园区三位一体蓝色产业集群。同时,加强研究谋划,积极推动一批“三个重大”元素纳入国家和省“十五五”规划纲要、海洋经济和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等上位规划。

全面激发海洋经济创新活力。积极推进海洋领域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共同体等创新平台建设,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参与区域科技合作,引进培育一批高能级特别是“国字号”科创平台。深入实施重点项目“揭榜挂帅”,围绕海工装备核心模块设计、分段式叶片、水下通信等海洋领域技术需求,滚动编制攻关清单,着力破解“卡脖子”问题。更好发挥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功能,重点提升高端海工装备、高技术船舶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国产化水平,助力打造世界级船舶海工集群。

全面筑牢蓝色海洋生态屏障。抢抓能源发展新机遇,统筹推动“风光氢储算”一体化发展,推进近海海上风电项目、海上光伏项目建设,加快洋口港LNG能源岛建设。建立健全绿色产业体系,加快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改造,做强做优绿色低碳产业。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探索园区绿电直连等试点,吸引出口导向型、绿电需求大的制造业项目落地,让绿色低碳成为沿海生产生活新风尚。(蔡宇华)

新质生产力的江海脉动

本次项目一线现场教学,让我有机会实地了解南通多个代表性企业与基地。几个不同赛道的企业虽聚焦方向各异,却共同勾勒出“新质生产力”落地的清晰脉络,让这一概念的内涵、路径与价值更具象可感。

高端化突破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惠生清能以15年深耕诠释“专精特新”力量,锚定LNG产业链,以“技术突破+产业链掌控”为逻辑,在全球已交付FLNG产品中占据一席之地,不仅打破高端装备国际壁垒,更掌握产业链关键环节主动权。这恰是新质生产力核心逻辑: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向价值链上游攀升,用“中国技术”“中国方案”重塑产业格局。

高效化与绿色化协同是新质生产力的鲜明特质。星源材质以“当年开工、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行业纪录,书写新质生产力“效率密码”。数字化、智能化重塑生产效率,这种以技术兼顾效率与环保的模式,证明新质生产力绝非单纯追求速度,而是让“高效”建立在绿色可持续基础上,形成生产力发展良性循环。

产学研融合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化工中试基地破解“创新成果落地难”命题,“产学研用”有效协同,推动高校创新思路转化为可量产技术,让企业产业资源对接前沿科研,避免创新与生产“脱节”。这说明新质生产力持续涌现,唯有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创新才能成为生产力升级的源头活水。未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需锚定创新核心、坚守绿色底色、强化协同思维,让更多产业实践成为生产力升级的鲜活注脚。(严隽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