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天地
发布时间:2021-04-21
在这最美的人间四月天,我们市级机关处长(主任)进修班来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淮安,从周恩来故居到枚乘书院,从周恩来纪念馆到黄花塘新四军纪念馆,从情景课堂再到现场教学,时间虽短,但印象深刻,感悟颇深。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用“六个楷模”生动诠释了周恩来总理的精神内涵。他指出,周恩来同志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是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的杰出楷模,是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是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杰出楷模,是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杰出楷模,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我们在实践学习中,感受了周恩来总理的家国情怀,也学习了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杰出楷模的崇高精神。其中,一个让我们获益匪浅、受用终身的品格,就是“大局观”。在那个动荡的革命年代中,在那种特殊复杂的情况下,有些问题上需要抗争,有些问题需要忍让,有些问题需要在沉默中等待时机......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周总理始终进行着坚韧不拔、顽强卓绝的抗争,他保护了一大批忠于党和人民的领导干部,这才有了后来的历史,才有了改革开放美好的今天。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牢固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大局意识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每个党员干部所从事的工作都是党和国家整体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牢固树立和增强大局意识,才能摆正位置,正确处理好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才能不断凝聚力量,攻坚克难,齐心协力把我们的事业共同推向前进。
增强大局观,必须加强理论学习、锤炼党性修养。周恩来总理将自己的一生都融入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和实践中,他作为党的领袖人物,不仅身体力行党性原则,并且在自觉地规范自己和教导别人的过程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当前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要学习周总理坚守信仰、对党忠诚的精神,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将永不动摇的信仰作为贯穿一生的重大原则去守护,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增强大局观,必须心怀国之大者、强化责任担当。周总理的大局观,诠释了周总理不计个人得失、“相忍为国”、“相忍为党”的大局观以及不忘初心、矢志不渝、不懈奋斗的革命情怀和担当。作为党员干部,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就是要时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从财政工作角度,就是要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要求,壮大地方财政实力,保障重点民生支出,助推重大项目建设,管控政府债务风险,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提升财政管理效能,为确保我市“十四五”开好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起好步,为勇当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提供坚强有力的财政支撑。
增强大局观,必须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周总理始终把自己当成人民的“总服务员”,时刻牵挂人民群众的冷暖,毕生践行“为人民服务”的诺言,毫无保留地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他半个多世纪奋斗的人生历程是我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一个生动缩影。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我们学习周总理的精神内涵,就是要牢固树立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以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胸怀大局、服务大局,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节用裕民,优化支出结构,保障民生优先,把更多财政资金用于民生领域,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作者:处长(主任)进修班 陆谦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