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学培训 >学员天地

学员天地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夯实学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根基

发布时间:2021-05-25

昨天,在市委党校培训班上,我有幸聆听了上海市委党校罗峰教授所作的《坚持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专题辅导报告。罗教授的报告,重点就党的建设问题,给我们作了深度解读,我感到深受启发,收获很大。党的领导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也在于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一切工作的领导。我校作为一所新型高等学校,近几年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获得先进基层党委、党建工作示范点等多个荣誉。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学校得到了根本落实,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能力逐步彰显,学校治理水平治理能力逐年提升。加强学校党的建设,既包括党委自身建设,也包括基层党组织建设。近几年来,我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也是在不断加强、不断规范、不断提升。但是,仍然还有不少上升的空间,比如: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科研工作谁是中心的问题?学院党政一把手,位置如何摆,如何相处的问题?基层党组织建设各项规章制度如何真正落深、落细、落实到位的问题?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进一步厘清。我觉得,就我校而言,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切实把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基夯实、夯牢,要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要突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找准工作定位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高校党的建设的基石。基层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党建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推进中心工作的开展。概括起来说,就是要“围绕中心搞党建,搞好党建促发展”。这就是基层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关系定位。一是要坚持围绕中心。所谓“围绕中心”,就是要围绕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工作这个中心。所谓“围绕”就是党建工作要联系和渗透于中心工作,不能脱离中心工作。我们搞学习教育要把落脚点放在坚定党员理想信念,提高党员工作积极性,不断激发党员教师干事创业的热情上来;我们的思想汇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也都要联系工作实际来谈,否则就会空洞无物、简单肤浅;基层党组织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研究决定本单位本部门重大事项、各学院重大问题包括教育教学科研方面的重大事项,都要通过党政联席会议集体讨论做出决定。二是要坚持服务大局。所谓“服务大局”,就是党建设工作要服务学校建设发展大局。基层党组织与中心工作的关系相比较学校党委而言应该说更侧重于“服务”。通俗讲,就是党建工作不仅要能帮中心工作的忙、而且还要能帮好忙,对中心工作起推动、促进作用,而不是不帮忙、帮倒忙,对中心工作起阻碍、制约作用。三是要防止两张皮。基层党建设工作与中心工作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两张皮要合成一张皮,不能“马塘的锣鼓各打各的”。我们既要防止离开中心工作抓党建,又要防止抓了中心忘党建;既要会 “低头拉车”,还要能 “抬头看路”,真正把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开展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胸中有大局,工作有重点,使党建工作服从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

二、要突出党政协作、共同负责,理顺工作关系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想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流的地方开放大学,除了要有一流的领导班子还要有一流的基层组织。《中国共产党普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基层党组织必须发挥“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高等院校的基层组织,必须建立党政协作、共同负责的工作体制。这就很好地说明,在上面政策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我们二级学院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共同负责的关系,也就是平等的关系,用部队的话来说是实行的“双首长”制,没有谁大谁小,谁先谁后,谁是核心的问题,这一点与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之间的关系并不相同。在实践过程中这个“共同负责”是个不太好把握的问题,我觉得主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明确分工。就是要明确党组织负责人和行政领导的职责范围,划定好各自的“一亩三分地”,做到各有其责、各负其责。对属于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要敢于负责、勇于负责,果断决策、大胆管理;对不属于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要尊重他人意见,根据需要给予支持和配合。也就是说既要善于“守界”,恪尽职守,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要适时“越界”,相互补台,共同抓好本单位的工作。二是要依规决策。基层党组织要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学校党委的各项工作部署在本单位、本部门的贯彻落实,在参与讨论决定本单位、本部门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的重大事项中,既要主动支持配合行政领导在其职责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又要善于把党的工作渗透到行政工作之中,体现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地位,真正把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发挥出来。前几年,我校修订了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这是党政沟通,达成共识,形成科学决策的有效途径。事实证明,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执行得好的,班子就团结,就有战斗力;执行得不好的,就有矛盾,工作就不协调,单位也搞不上去。三是要注重团结。对于团结的重要性,容易达成共识,但是受性格、脾气、资历、阅历、气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基层党政一把手要真正搞好团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校基层党政班子团结的氛围总体是好的,但偶尔也会出现一些杂音,团结的质量还有上升的空间。如何搞好团结,我觉得关键在于以下三点:首先是要大事讲原则。凡属重大事项都要通过党政联席会议,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体讨论做出决定,不能以征求意见代替会议,不能先干后过会,搞先斩后奏。既要防止极端民主化,一盘散沙;又要防止个人说了算,搞“一言堂”。凡事按原则规矩办事就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其次是要小事讲风格。对一些无关大雅的琐碎小事,不要争你高我低、你对我错,谁说了算、谁说了不算。多一些宽容、理解,少一些计较、抱怨,分工不分家,多换位思考思考。只有班子团结了,大家才能都说了算。第三是要遇事多商量。基层党政负责同志要加强平时的沟通协调,沟通既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一种工作要求,体现的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赢得的是理解的支持。遇到大事难事怎么办?商量着办。你有事跟别人商量,别人有事也会跟你商量。凡属重大事项会前都要充分酝酿沟通,反复研究商量,基本达成一致意见,才可上会,尽量把矛盾分歧化解在会前。两个主要负责人意见不一致时,不是十分紧急事项,一般不要强行上会、强行通过,否则,容易产生矛盾隔阂。基层党政一把手相处的最高境界是工作上是好搭档,生活中是好朋友,既有工作关系,还有私人感情。

三、要突出落实制度、规范建设,提升工作质量

规章制度是实践经验的提高和升华,也是开展工作的依据和规矩。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必须注重不断建立健全党总支的工作制度,做到基层组织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主观性和随意性。当前,我们基层党组织和各项组织生活制度是健全的,关键在于抓落实,在真落实、深落实、细落实上功夫,力求取得新的突破。一是要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业务能力。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关键是选好配强书记。要严格基层党组织书记任职条件,把那些党性强、有学问、会管理的优秀党员选拔到书记岗位上来。在选好人、用对人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加强对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党建知识、党务工作能力的日常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能力水平。着力解决好基层党组织制度难落实、工作标准低、活动不规范、程序简单化、记录不全面、品牌打不响等问题。二是要不断调动党员教师参与活动的工作热情。目前,我校基层党组织活动开展得还比较正常,但是党员教师的参与率各总支之间还有些不平衡,有无故缺席的,有找各种借口逃避活动的,有请假不批牢骚满腹的。还有,活动过程中,有些党员情绪不高、发言简单、批评与自我批评浮于表面,党员日常思想汇报开展不正常等等。这反映了高校党员教师难集中、参与热情不高两个共性问题。对于提高参与率的问题可以通过制定刚性制度予以解决;对于提高参与热情的问题,需要针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特点综合施策,不断加强形式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增强凝聚力,提高吸收力,来逐步加以解决。三是要不断强化对基层党建设工作的帮扶指导。校党委要以推进学院二级管理为契机,不断加强对基层党建设工作的领导;组宣部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基层党建设工作责任清单,明确年度重点工作目标任务,统一规范各类台账,统一规范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统一制定考核标准,加强日常督导检查,不仅要让基层知道日常党建设工作必须要做些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做,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对三会一课、报告工作、党员思想汇报、民主评议党员、组织生活会等等,每项制度的落实都要细化到具体流程。可适时组织开展具有高校特色的党建工作标准化试点,以点带面,以标准化建设促进规范化建设,不断擦亮我校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努力为助推学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企事业班 陶建